中新网长沙12月8日电(向一鹏 杨静)如何打造一本符合“Z世代”阅读兴趣的科普期刊?怎样依托一流科普期刊,培养更多的科学少年?为积极发挥科技期刊、科普专家、科创教师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2月8日,科学普及与科创教育研讨会暨《发明与创新》建设世界一流湘版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会在长沙举行。

科学普及与科创教育研讨会现场。向一鹏 摄
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十余个省份的120余名科普传播、科创教育、期刊出版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名师参加,他们围绕“一流科普期刊赋能一流科创教育”主题,通过主旨报告、主题分享、圆桌论坛等形式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视角探索新时代科普期刊建设路径和新范式。
湖南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斌介绍,该厅和湖南省委宣传部于2020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世界一流湘版科技期刊建设工程”,项目实施3年来,科技期刊重点指标快速提升,数据库收录不断突破,综合实力持续扩大,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何打造高质量科普和科创教育生态,科普期刊如何赋能科创教育发展,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值得认真思考。”
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一级主任医师张亚林认为,科学普及需要文化先行。他从古人认识世界的角度出发,提出格物致知精神在当下学术研究中依然必不可少,鼓励受众在实践中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方法和思想。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唐立梅以自身乘“蛟龙”探海、搭“雪龙”破冰的经历讲述了“科学家的科普之路”,认为科普需要通过绘美好场景、打形象比喻、用幽默语言、讲生动故事等向受众传递科学之美。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赤壁学校高级教师黄新阶以“用科技创新开启智慧之门”为题,通过一个个科技创新案例,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三个维度分享如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东安县耀祥中学高级教师胡国柱分享了自己如何利用乡村资源,扬长避短,依靠学生开展机器人、编程和科技体育模型,带领“农村娃”闯机器人世界;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海以“一流科普期刊建设路径”为题,从创新科学传播形式、一流科普期刊评价指标、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发明与创新》杂志社承办,着力推动科学普及、科创教育和期刊出版的跨界融合,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完)
中新网南昌12月8日电 (熊锦阳)“小区的环境越来越好了,路面平整了绿化增加了,就连垃圾分类区都规划得井井有条。而且社区还为我们修建了建设归侨、侨眷活动阵地,我们在这里一起活动,也不会感到孤单。”12月8日,在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的侨眷胡紫鹃欣喜地说。
侨眷胡紫娟高兴地介绍着升级改造后的社区文体活动室。熊锦阳摄
在凤凰洲街道丰和新城社区居住了15年的侨眷胡紫鹃曾向社区反映过小区卫生设施不规范、居民休闲场所简陋的问题,小区的规划问题曾困扰居民多时。整改前的小区垃圾桶摆放混乱,各类垃圾堆积在一起,每当下雨天时还会产生大量污水,影响居民出行的同时还有很大异味。
在接到反映后,南昌市红谷滩区委统战部积极协调,丰和新城社区迅速根据小区的实际情况及居民的诉求,就丰和新城各单位楼栋前的垃圾回收点进行实地整改,统一安装了一体式分类垃圾桶,并召开业主会议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优点。据了解,丰和新城社区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评出的“全国社区侨务工作明星社区”,近年来,为更好提升社区侨眷侨属的生活质量,社区积极吸纳小区侨眷侨属意见,对小区进行了提升改造。
“现在我们的活动场所进行了升级改造,加装了透气的塑料网,可以有效地防止乒乓球从场地区域脱离,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而且休闲广场的凹陷地面也进行了改造,下雨天也不会产生积水问题,我们出行更方便了。”丰和新城社区侨胞侨属纷纷夸赞道,“除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器械齐全的文体活动室,每逢中华传统节日,社区还会组织我们一起活动,包包粽子、做做月饼,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生活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侨界群众和社区居民在改造后的社区休闲广场上跳舞。熊锦阳摄
“我们从居民最关心的居家环境入手,努力完善社区服务中的不足,提高居民满意度。只有把各项民生保障工作做实做细,侨胞侨眷和社区居民才会真正喜欢上这个大家共同的‘幸福家园’。”红谷滩区凤凰洲街道丰和新城社区党委书记熊昀表示,下一步,丰和新城社区将继续听取侨界群众和社区居民意见建议,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努力打造侨界文化阵地、侨胞精神家园,当好归侨侨眷信得过的“娘家人”和靠得住的“贴心人”。
“红谷滩区委统战部充分发挥侨胞之家阵地、侨务‘连心桥’等作用,联系侨、关心侨、爱护侨、服务侨,指导开展侨界群众活动,做好‘家’文章。”南昌市红谷滩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侨办主任周则河表示,通过开展各类活动,红谷滩全区形成了浓厚的“知侨、爱侨、护侨”良好氛围,增强侨界群众幸福感、归属感的同时,更进一步集聚了侨界资源,凝聚了侨界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