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12月8日电(祁增蓓)8日,记者从青海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上获悉,截至目前,青海省已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5124个,基本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
图为青海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现场。 青海省司法厅供图

据悉,“十四五”以来,青海省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为民众提供各类法律咨询34.6万余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9万余件;青海省律师办理各类案件11.1万余件,各类法律服务机构办理公证事项7.6万余件、司法鉴定案件2.5万余件、人民调解案件7.9万余件、仲裁案件850余件。
“我们建成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法治文化一条街(长廊)154个,村(社区)法治宣传栏2700余个,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20个,青少年法治警示教育基地26家,省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17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法治文化阵地网络。”青海省司法厅党组成员、援青办主任李曼说。

近年来,青海省优化省级实体平台,加强市、县、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等五级实体平台规范化建设,为民众提供现场法律服务方面;打造以12348青海法网为核心,集APP、微信端、智慧终端等服务端口为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为民众提供线上法律服务方面;统筹建成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及服务指引等为一体的12348青海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一体化呼叫中心,为民众提供全时段法律服务。
李曼表示,为不断加强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青海省采取加挂国资律师事务所牌子、引进外省优秀律师事务所设立分所等方式,有效满足青海偏远地区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并积极推进全省“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构建了“城区半小时、农村一小时法律服务圈”。
同时,鼓励引导西宁地区公证机构网络远程帮扶海西、海北、海南、果洛和玉树5州18个县开展公证业务,在邻近县域采取巡回办证、预约办证、上门办证和依托乡镇司法所建立公证联络服务点等方式,实现全省公证服务资源全覆盖。并持续扩大公证执业区域,进一步精简完善公证证明事项清单至42大类174项,扩大“最多跑一次”事项范围至150项,实现学历、学位、机动车驾驶证、纳税状况等4项公证事项“跨省通办”,118项公证事项在线办理。

“我们派遣西宁市4家司法鉴定机构进驻无司法鉴定机构的黄南、果洛、玉树、海北4州开展司法鉴定服务,并联合公安、法院、检察、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司法鉴定全面评查、年度执业检查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执法检查等活动,提升司法鉴定质量。”李曼说。(完)
12月8日,一场主题为“益校同行,安全相伴”的“益校计划”项目总结会在北京房山区夏村小学举办。教育部、北京市教委、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等相关人士出席活动并发言。
(“益校计划”项目总结会活动现场)
据悉,“益校计划”由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在2021年联合发起,是重大自然灾害后支持灾后重建和素养教育的专项公益项目,3年来已累计投入资金1亿7040万元,支持了330所乡镇学校的灾后重建工作。2023年暑期,超强台风“杜苏芮”造成京津冀闽地区多所学校受灾,“益校计划”及时响应,总计投入6000万元,其中4588万元用于支持北京门头沟、房山、昌平、怀柔4区共24所学校进行灾后恢复重建。
从“平安开学”到“开学平安”
本次活动所在地夏村小学是接受捐助修缮的代表学校之一。活动中,夏村小学的许淼老师介绍,7月洪水肆虐时,该校成为了附近区域受灾最重的学校。为了保障学生在9月1日平安开学,短短一个月间,经历重创的夏村小学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完成了救灾和修缮,“孩子们按时开学了。教室是新的,桌椅是新的,多媒体是新的,一切都是新的。”
(夏村小学修缮前后对比)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王建光在发言中介绍,在今年京津冀闽暴雨灾情中,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启动了应急救灾工作机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援助。其中“益校计划”通过建立“企业+基金会+政府+灾区”协同工作机制,在北京市教委、各区教委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精准对接、快速落地,有效助力受灾学校新学期顺利开学、平安开学。

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秦楠在活动中则阐释了“益校计划”的资助理念和成果。她表示,项目秉承“精准务实、快速响应、着眼未来”的理念,从2021年起,已经累计响应救灾4次,支持330所乡镇学校进行灾后重建工作,捐建144间“益童美好空间”教室,为20所学校提供了安全教育课程。
活动中,“益校计划”京津冀闽专项的最后一期安全教育训练营也在现场落地。夏村小学的操场上,该校4-6年级的学生在讲师和字节跳动跳跳糖志愿者们的带领下,分别参加了自制应急救生衣、千斤顶抬升、毛毯担架计时赛、家具防倾倒、结绳大比拼、AED(便携式医疗设备: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方法、海姆立克急救法7项安全教育活动;教室里,1-3年级的同学们则守在屏幕前,通过学习线上安全课程,增进了对防溺水知识的了解。

持续探索灾害救助长效模式
据了解,今年7月底8月初的强降雨灾害发生后,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宣布捐赠1亿元人民币,为京津冀闽等受灾严重的地区提供紧急救援。作为该笔捐赠中的重要项目,“益校计划”除重点资助夏村小学等受损严重的学校开展大规模修缮外,还通过线上线下安全教育活动等,支持学校完善防灾备灾工作。
事实上,这并不是“益校计划”的第一次行动。“益校计划”源起于2021年7月,重点帮助河南暴雨中因灾受损的乡镇学校修缮和重建,资助不幸遇难或受伤的师生,是国内首个关注河南灾区校园重建方向的公益计划。2023年9月5日,“益校计划”获评民政部颁发的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
在灾后重建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益校计划”已在2021年7月河南水灾、2021年10月山西水灾、2022年9月四川泸定地震及2023年京津冀闽水灾发生后响应救灾四次,累计投入资金超1亿7040万元。
在防灾教育方面,“益校计划”则通过与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第一反应的公益项目“少年急救官”合作,在房山区、门头沟区的20所学校开展了线上安全教育课和线下安全训练营活动,配置了200个少年急救官应急包,共计为约2000名学生提供了安全教育服务,帮助学生培育风险识别和自救互救能力,助力学校安全教育水平提升。
(“益校计划”在学校开展灾后安全教育)
“益校计划”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希望与受助学校建立长期联系,为学校匹配合适的资源,积极探索出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支持灾后重建及关注受灾学校长期发展的长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