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赣州12月8日电 (记者 李韵涵)8日,作为2023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活动之一,湖南红色旅游研学推介会在江西赣州举行,现场发布湖南十条红色旅游研学精品路线。

12月8日,作为2023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活动之一,湖南红色旅游研学推介会在江西赣州举办。李韵涵 摄
“湖南是伟人故里,将帅之乡,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红色资源极为丰富。”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欧阳斌表示,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阶段,三湘大地风雷激荡,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秋收起义打出第一面工农革命军旗号,湘南暴动打响中国土地革命第一枪,茶陵建立了最早的工农兵政府。
据了解,湖南省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7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国有可移动革命文物藏品8万余件(套),革命博物馆纪念馆70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8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9处。

欧阳斌表示,今天发布湖南10条红色研学精品线路,就是要进一步擦亮打响“伟人故里”的红色旅游品牌,挖掘宣传好湖南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和产品,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在青少年研学中的积极作用,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和游客到湖南来进行红色精神洗礼。
“湖南与江西山水相连、人缘相亲、人脉相通,自古就是礼尚往来的好邻居、同舟共济的好兄弟、互帮互助的好伙伴。”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韩之宇表示,从明代江西填湖广的血脉相通,到革命年代的生死相依,再到和平建设时期的守望相助,湘赣两省之间感情上的袍泽之谊、经贸上的密切合作,始终一脉相承。

韩之宇称,近年来,在湘赣两地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江西、湖南省文化旅游交流越来越频繁、合作越来越密切,从2019年起,两省联合举办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为加快深化两省文旅合作,促进两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探索走出了一条区域文旅品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推介会现场,湖南省红色文化旅游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吴丹发布了“我的韶山行”“领袖元帅”“湖湘女杰”“韶山—井冈山旅游专列”“不忘初心重走长征路”“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等10条红色旅游研学精品路线。(完)
中新网德阳12月8日电(单鹏) 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科技交流会暨猕猴桃创新发展国际研讨会8日在四川德阳举行。来自中国、新西兰、巴基斯坦、埃及、伊朗等国家的科研人员围绕猕猴桃育种、淹水反应、溃疡病防控等话题开展探讨。
会议现场。 (德阳市科技局 供图)
猕猴桃产业国际合作是本次会议的重点之一。会上,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永志介绍称,今年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与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签署了新一轮《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协议书》,将重点在四个方面加强合作:一是联合开展猕猴桃优势基因发掘及功能解析等基础研究;二是联合开展溃疡病等猕猴桃潜在重大病虫害预警及防控技术研究;三是联合开展果园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测试;四是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交流及打造“一带一路”猕猴桃创新高峰论坛品牌。
“猕猴桃领域的合作是新中两国在科研领域的代表性合作之一。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和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之间的合作也有30年的历史。在过去的30年里,双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成果丰硕。”新西兰驻华大使馆科技创新参赞陈荣恩表示。
与会科研人员品鉴猕猴桃。 (德阳市科技局 供图)
早在1993年,四川与新西兰就开启了猕猴桃研究交流。30年来,双方在猕猴桃科研创新、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领域交往频繁、成效显著。由于南北半球的季节差异,四川与新西兰猕猴桃的产品收获时间和市场体量具有高度互补性,为双方猕猴桃产业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2014年,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立。该联合实验室围绕猕猴桃全产业链,在生物育种、产业关键技术、平台团队建设、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该实验室在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建成高标准核心实验室2000平方米,在德阳建成田间生产实验室1500平方米、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及杂交育种基地500亩、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2000亩。
据了解,猕猴桃是四川省重要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经过40余年发展,四川猕猴桃产业种植面积75万亩,年产量44万吨,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德阳是四川猕猴桃产业重镇,现拥有猕猴桃种质资源500亩,保存种质资源1700余份,其中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保存量占世界90%以上,拥有全球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完)